有需「必应」!
联系人:环球球球
QQ:180199473
微信:180199473
邮编:628040
地址:广元市雪峰教育园区创业孵化楼
不用觉得贵,这些高门票卖的就是寺庙自身稀缺资源与情绪价值。
毕竟,“门票有价,好心情无价”。
比如灵隐寺的门票价格为30元,2023年公布显示接待了1200万人次游客,按此推算,仅门票收入超过3.6亿元。
不过,寺庙的门票也并非都装进寺庙的口袋,一般是当地政府和寺庙按7:3的比例分成,小门票则归佛教协会和寺庙自主分配。
重点是,既然去庙里求菩萨保佑、许愿,那相当于“请人办事”,自然不好空手,香火钱自然不能免。
年轻人涌入寺庙“抢头香”
普通日子,寺庙的香火也就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。比如上海的玉佛寺,每年的香火收入早已超过千万。
可到了一些重要日子,比如过年,香火直接翻几倍,“烧头香”都是万元起步。
事实上,会赚钱的寺庙,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做不到。
比如寺庙除了购买香火,还可以“捐功德”。
这种项目,年轻人未必上头,可对一些中年人,特别是有某些危机感的,就很愿意借此“消灾避祸”。
在上海静安寺,捐赠塑像或参与建寺功德的金额较高,其中单笔捐赠最高可达
9000元,且捐赠数量并无上限。
除此之外,静安寺还提供开光法物的售卖,在其官方公众号上,一尊释迦牟尼佛铜鎏金座像售价为1.98万元,一块山宝银币售价为1.68万元,销售火爆。
释迦牟尼佛铜鎏金座像
寺庙中还有不同牌位的供奉也很受老年人欢迎。
比如上海静安寺,供奉延生禄位、往生牌位2000元/年,七七牌位50元/天,水陆法会内坛莲位5000元/次;陕西法门寺供奉牌位约1000元/年,初一、十五随堂法会则需2000元/年。
不仅如此,每个寺庙、道观还有不同神明的供养灯,比如“佛祖灯”“财神灯”“观音灯”“太岁灯”等,一般都是按年收费,价格从5000到数万元不等。
除了传统创收项目,寺庙更与时俱进,推出了五花八门的周边,生意好到爆。
灵隐寺的陈皮酱油,定价58元,销量5.6万+,收入超320万;五台山卖的酒,年产值超千万;鸡鸣寺的“鸡鸣奶茶”,每天售出上百杯,不输新茶饮品牌;永福寺的“慈悲咖啡”30元一杯,让咖啡界就此诞生了新品——“大慈大悲”。
常规的手串也是寺庙最常见的“爆款”,灵隐寺十八籽手串网上售价为46元一串,2024年仅淘宝成交暴涨566%,卖出数十万单。
灵隐寺十八籽手串
就连与玄学相关的水晶石和转运珠也非常受欢迎,在小红书等平台上,一家店铺往往能轻松售出上万单。
而这些只是香火缭绕的“寺庙经济”冰山一角。
随着各类资本的渗透,似乎与清静的寺庙毫不沾边的基金与投资机构也早就盯上了寺庙。
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,近3年营收超10亿元,为此曾多次冲击IPO,准备上市。
还有上海的玉佛寺,因其出色的投资能力被称为“最懂投资的寺庙”。
玉佛寺
2009年,玉佛寺启动了“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”,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,助力创业项目发展。
其中,“饿了么”就是最早受资助的项目之一。
截至目前,“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”资助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2个项目,资助总额超2000万元。
各类资产过亿,乃至上百亿的寺庙还纷纷成立了基金会。
深圳弘法寺设立了弘法寺慈善功德基金;厦门普陀寺也成立了普陀寺慈善会;山西五台山直接控股了15家企业,除了传统寺庙项目,还涵盖投资、文化旅游、水业、艺术团体、网络科技、客运等多个领域。
国内还有不少寺庙围绕与寺庙文化相关的领域,如文化发展、素食餐饮、养生等开设投资公司,忙的不亦乐乎。
正是凭借如此庞大的客流量和繁多的营收项目,才撑起了如今“寺庙经济”的基本盘。
而据相关研究机构测算,至2026年,我国的寺庙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。
其实,从古至今,寺庙都是“不差钱”的地方。
从南北朝起,寺庙便深度参与社会经济运作,财富与日俱增。
北魏推行“僧祇户”制度,将战俘、罪犯划为寺庙佃农,赐田超百万亩,僧人摇身变成了“大地主”,
唐代中期,全国寺院占有耕地达6000万亩(占当时耕地1/6),蓄奴15万人。《旧唐书》还曾记载,当时长安西明寺仅香油钱就年入30万贯,堪比六部尚书百年俸禄总和。
到了宋代,寺庙更开创性发展金融业务。著名的大相国寺就曾发行过年息8%-12%的“功德券”,其“香火盐引”甚至具有货币流通的功能。
大相国寺
明代时期,五台山显通寺坐拥380间商铺,年租金4.2万两白银,占山西全省商税近五分之一,可谓富可敌国。
同时期的道教圣地龙虎山,被明太祖御封的嗣汉天师府,不仅扩建成为占地四万多平的“超级道场”,每年还有超数十万两白银的供奉。
事实上,宗教信仰中,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,都不反对寺庙或道观获取合法正当的财富。
毕竟,寺庙基本都是靠自身供养维持生计,需要赚钱用于寺庙的维护与修复、僧人日常生活开支以及举办宗教仪式等,也因此才有能力援助有困难的社会群体。
可问题是, 赚钱越来越多的寺庙,特别是与资本牵扯过多后,能否将财富真正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,并不乐观。
不少人为此吐槽,如今的寺庙的规模是越来越大,和尚也越来越圆润,可这些寺庙也如“貔貅”,钱只进不出,难得见其主动捐助社会公益项目。
不过,信仰与商业化的角力也从未停息。
面对金钱的诱惑,还是有不少国内寺庙和僧人坚守着底线。
辽宁的大悲寺僧人依然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,严格执行佛教的各项戒律,禁止香客捐钱,仅通过每年的托钵乞食来维持生计;南京栖霞寺十年未涨素斋价格;终南山隐修寺庙,坚持多年将信众捐来的财物用于资助留守儿童;上海报恩寺的智祥法师,用了30年时间救助了5000多只流浪动物……
辽宁的大悲寺僧人外出化缘
对于寺庙来说,富不是错,穷也不用拼命夸赞。
适度控制商业化,守住信仰底色,将赚来的财富多用于善事和社会公益项目,或许才是寺庙经济健康发展的终极命题。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Copyright © 伴游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苏ICP备09084534号
(点击复制QQ,添加好友)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(点击复制QQ,添加好友)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(点击复制QQ,添加好友)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(点击复制QQ,添加好友)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(点击复制QQ,添加好友)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